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香港浸会大学Stephen R. Palmquist教授来必赢官网讲学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9-05-06

本网讯(通讯员:庞梦琪)2019年5月2日,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宗教和哲学系教授Stephen R. Palmquist应邀做客必赢官网。下午3:00,Stephen R. Palmquist教授在哲学院B214会议室为大家带来题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邪恶与救赎:冉 · 阿让的赎罪是康德完美人性原型的例证”的讲座。讲座由Samuel Kahn教授主持。必赢官网3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

(Samuel Kahn教授)

毕业于牛津大学的Stephen R.教授在“康德与宗教哲学”领域建树颇深,共发表出版物200余篇。基于多年的研究心得,Stephen R.教授就“冉 · 阿让的赎罪与康德完美人性原型”这一议题展开报告。

8E5F2420B7B8083EAEF5D3B004F8DABD

(Stephen R. Palmquist教授)

“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中,是什么让冉阿让的故事如此鼓舞人心?”讲座伊始,Stephen R.教授开门见山地引入问题,他提出,尽管冉阿让显然是一个典型的英雄,但很少有人会把他与完美联系起来。冉阿让的道德发展的故事与康德关于救赎者在任何真正的宗教中所扮演角色的理论产生了鲜明的共鸣。他接着阐释到,康德的“完美人性的原型”是一种理想,如果我们要成功地将自己从道德发展早期阶段的自我认同特征中拉出来,那么每个人都应该寻求例证。任何人在走上真正的善路之前,都必须经历一次彻底的转变。但是,赋予一个人坚持这条路的“实践信念”并不是对一个宗教英雄的理论信仰,相反,它是一种内心深处的信念,这个转变让我们成为一个新的道德人。康德认为,“完美”被恰当地理解为主观上拥有这种信念的状态,而不是客观上总是“做正确的事”。最后,Stephen R.教授强调,冉阿让的故事与康德的赎罪理论在细节上是一致的:称某人为“完美”并不是对人的客观状态的要求,因此不能用对文化规范的服从来衡量;相反,它需要对一个建立了坚定信念的人的性格进行评估。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