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对于世界和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积极意义——“他者眼中的中国形象期待”系列访谈式讲座之三成功举办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1-12-13
本网讯(通讯员丁铭)2021年12月8日,必赢中国官方网站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主办的“他者眼中的中国形象期待”系列访谈式讲座第三期顺利进行,本期访谈的主题为“佛教·世界·人类——佛教文化对于世界和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积极意义”,受邀参与的嘉宾为日本日本郡山女子大学何燕生教授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吴疆教授。此次对谈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必赢中国官方网站教授、必赢中国官方网站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吴根友主持访谈。必赢中国官方网站以及校内外、海内外的老师和学生通过线上直播平台参加了本次讲座。
(何燕生,日本国立东北大学博士,日本郡山女子大学宗教学系教授)
(吴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东亚研究系教授)
访谈伊始,何燕生教授和吴疆教授分别大致介绍了佛教在日本和美国的研究和信众情况。就日本方面而言,何燕生教授认为,近代以来“佛教学”在日本学界有着长足的发展和庞大的学术队伍,并形成了日本佛教研究的两大模式:一是客观的、尊重原典的欧洲模式;二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日本佛教的存在,呈现“身份认同式”的回归原典模式。在世俗信众层面,日本佛教则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受江户时代影响的“檀家”制度,信徒与当地寺院有着紧密的联系;二是“重叠式”的信仰现象,即一个国民信仰两个或以上的宗教。就美国方面而言,吴疆教授认为,历史上欧洲的佛教研究重视多语言文本的研究,美国则强调佛教的修行体验,尤其是相关宗教团体对“神秘主义”体验的研究。这两大传统在现代欧美佛教研究中都得以保存并发展。而世俗信众层面,一些在东亚地区并没有成为主流的宗教团体则在欧美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接下来,吴根友教授就佛教思想、信仰与日本、美国其他文化、宗教传统的关系提问两位教授。何燕生教授指出,佛教在传入日本的时候,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尚未形成为一种宗教,只是一种神灵信仰。因此,“佛”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视为一种“神灵”,在信仰层面出现“神佛习合”的现象,即神与佛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在神道教形成过程中,佛教高僧主动参与到神灵信仰的宗教结构,所以,神道教参照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和观念。总体而言,佛教一千多年来在日本社会一直受到重视,佛教的“无常”、“无我”、“慈悲”、“轮回”等观念也对日本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吴疆教授以日本铃木大拙和铃木俊隆禅师在美国的传法经历为例说明了佛教在美国传播的两种状况。铃木大拙的传法以学术思想为主,继承了瑞典神学家斯维登伯格(Emanuel Swedenborg)偏重“神秘主义”的研究,结合禅宗思想逆向影响了欧美对佛教的认知。铃木俊隆禅师则传法以宗教修行为主,将传统的禅师传法制度传到美国,后期传播过程中,这种强调禅师权威的制度与西方民主制度产生冲突。最终形成现在美国禅宗教团的“法人”制度,要求相关教团融入美国权力、义务、公正、平等 等观念。
继而,第三个问题吴根友教授就佛教的现实作用提问两位教授,问题关切佛教作为世界第三大宗教,对于东亚、亚洲乃至世界和平能发挥什么作用?其中又有何困难?何燕生教授首先从佛教在东亚地区的传播历史说明佛教的传播史也是东亚文化的交流史。其次,他认为佛教的“出世”观念对现实问题的关怀相对薄弱造成了一些传播上的苦难,而太虚法师提倡的“人间佛教”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在东亚地区汉语圈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在西方佛教社会流行的则是“入世”佛教,如何既“出世”又“入世”依然是佛教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课题。吴疆教授从“佛教”和“文明”的关系切入此问题,他认为佛教在历史上对各地文化如艺术、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佛教本身依旧有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从佛教观念上说,西方吸收了“慈悲”观念和基督教“博爱”的观念融合,但对“苦”、“轮回”等佛教核心观念则有所保留。从社会现实上说,佛教的信徒人数尚不够多,限制了影响力,而佛教能够提供维护世界和平的哲学话语,但在现实层面的作用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第四个问题,吴根友教授进一步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佛教的具体作用提问两位教授。何燕生教授认为“慈悲为怀”、“众生平等”、“戒杀生”的主张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义,可以为我们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到助推的积极作用。何燕生教授引用日本佛教学者中村元对“寂静”、“Peace”和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对佛教“宽容”特点的表述,说明了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比,佛教不具有排他性,这种特性能够和现代社会的文化观念相契合。吴疆教授认同何燕生教授提出的以上佛教相关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契合,同时指出佛教的“精致唯心主义”(萧萐父先生语)观念能够超出物质层面,在意识层面给予科学研究、社会生活重要的启示作用。
(吴根友,必赢中国官方网站教授、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
最后,吴根友教授就对外交流过程中“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形象塑造的积极作用提问两位教授。何燕生教授以禅宗为“中国化的佛教”的例子,上世纪20年代起,太虚大师、铃木大拙和胡适等向欧美知识群体宣传佛教,由此禅宗在西方产生了广泛影响。禅宗在世界各地的表达不尽相同,但其源头在中国,禅宗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就体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的塑造。吴疆教授认为“中国化的佛教”具有佛教的特殊性,与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有着高度的联系,而这也可能造成一些对外传播的困难。同时,我们更要研究“中国化的佛教”的普遍性问题和话语,经由这些问题的研究,与其他语言文化传统产生共鸣,在中国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次线上访谈持续两个多小时,期间通过直播平台,参与者就相关问题请教了两位教授。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吴昕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