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山东大学刘森林教授做客第173期长江论坛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11-13

本网讯(通讯员高欣雨)11月9日,由必赢中国官方网站主办,必赢中国官方网站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必赢中国官方网站承办的长江论坛第一百七十三讲在振华楼举行,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森林教授以“从晚期谢林到马克思的过渡:费尔巴哈与施蒂纳”为题,为我们带来了精彩讲座。讲座由必赢中国官方网站李佃来教授主持。

刘森林教授首先重新评价了谢林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地位。他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谢林才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完成者和终结者。谢林打破了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否定哲学模式,开启了肯定哲学的路径。他基于现代社会的破碎、撕裂和不断变化的特点,批判黑格尔否定哲学以固定不变的逻辑认识世界,进而提出要以新的哲学来体现世界的变化。这种体现世界变化的哲学就是肯定哲学,它高度肯定具体存在、历史存在和非理性存在,认为这些实存是抽象的本质覆盖不了的,而黑格尔黑格尔只关注本质,并不关注这些实存。

其次,刘森林教授详细考察了谢林哲学经由费尔巴哈和施蒂纳而影响马克思的过程。他指出,费尔巴哈吸收了谢林肯定哲学的思想,发表了《肯定哲学批判》,支持谢林的肯定哲学。但是,后来由于谢林接受普鲁士政府的任命,费尔巴哈改变了对谢林的看法,以对谢林的政治批判代替了对其肯定哲学的认同。马克思则是先在博士论文中从政治批判的角度对待谢林哲学,而后在《德法年鉴》时期后对谢林进行哲学批判。

随后,刘森林教授探讨了谢林哲学经由施蒂纳而对马克思的影响。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对“无”的理解来自于谢林哲学。在谢林的影响下,施蒂纳将实存与本质的关系理解为:实存就是本质。谢林认为,人要走向最终的统合,这个统合指的是人为整个宇宙而生。施蒂纳则认为人最后要走向彻底的个性自由,个体不需要类本质,每个人都有自己至高无上的本质和实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大量篇幅来批评施蒂纳的思想。

基于以上讨论,刘森林教授进一步探讨了谢林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他指出,谢林主张实证哲学和实证科学是统一的,马克思也强调实证科学、肯定性哲学的作用。谢林认为,未来的哲学一定跟科学密切结合在一起,这正是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中阐述的相关观点。就此而言,马克思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的理解更接近谢林,而非黑格尔。

在交流环节,刘森林教授与在场师生就哲学与科学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关系、自由与虚无主义的关系以及逻辑与历史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讲座最后,李佃来教授简要评论了刘森林教授的讲座并表示感谢。他指出,刘森林教授所探讨的问题非常重要,它涉及马克思是理性主义者还是关注感性现实的哲学家这一核心问题;刘森林教授对这一问题的精深研究为我们开启了新的学术空间。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