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哲学联合会主席莫兰教授访问必赢官网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6-09-12
2016年9月7日和8日,国际哲学联合会主席、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都柏林大学哲学讲席教授、著名现象学家、《国际哲学研究期刊》创立者和编辑莫兰(Dermot Moran)教授访问必赢中国官方网站,做客学院利玛窦讲座,举办了两场现象学方面的专题讲座。
9月7日晚7时,第一场讲座在必赢中国官方网站小报告厅进行,主题为“现象学:意向性”,由必赢官网副院长郝长墀教授主持。莫兰教授说,他十分高兴能再次来到必赢中国官方网站讲学,与大家进行学术上的交流,非常感谢利玛窦讲座的邀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意向性,意向性及其构成,意向性的历史和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的具体阐释。在对意向性的历史进行介绍的时候,莫兰教授着重提到了亚里士多德和布伦塔诺对于意向性理论的先驱作用。然后过度到了胡塞尔,对其意向性关系,意向性理论的基础,意向对象的划分进行了梳理。在其中,意向性内容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着重的阐述。接着,莫兰教授又提到了胡塞尔的另外一个意向性理论:视域意向性。讲座结束后,在座师生就意向性内容与意向对象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与莫兰教授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整个讲座兼具学术上的严肃性,讨论上的深刻性和交流的有效性。
第二场讲座于9月8日晚7时进行。莫兰教授先做了一个主题为“现象学中的empathy”的报告,然后与师生进行了半小时的讨论。首先,empathy的概念内涵得到了严格的界定。它不能是一种感情上的模仿,而必须是一个人对另外人的情感状态的直接感知。同时,这种empathy必须是现象学上的,不是其他学科意义上的。而且,他认为共情本身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伦理学上和医患关系这种较为普遍的问题上。然后,从共情研究的历史来看,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值得阐释。首先是一般心理学的观点,共情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从其他人的身体变化中直接感受到的。哲学上来看,大卫·休谟的交流理论,亚当·斯密的模仿和想象理论,西奥多·李普斯的内在模仿理论,史蒂芬·维塔申科等人的对于共情的理论都值得注意。尤其是舍勒关于共情的层级的区分对于共情的认识十分重要。而胡塞尔的共情理论使自我走出自我意识之外,与他者产生了联系,为交互主体性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他还提到了胡塞尔的学生施泰因的理论,对李普斯进行了一定的批判。并介绍了一些当代心理学对于共情研究的成果,镜像神经的反映就是其中重要的例子。讲座后的讨论十分激烈,主要围绕在共情的存在依据、自我如何觉察自我的情感状态和他人的情感状态,如何培养一种共情的文化等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上。
在这两场讲座中,莫兰教授不仅就意向性和empathy两个概念的历史给出了详细的讲解,而且还结合当代分析哲学关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进行了对比和讨论,对于拓宽师生的学术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刘少明)